|
|
在城市發展進程中,成都以獨特的社區文化建設和街道文化設計,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創新活力。通過以下多維度的實踐,構建起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空間。 ![]() 1. 深挖歷史底蘊,激活文化基因 成都作為千年古都,社區與街道文化建設注重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活化。寬窄巷子以清代街道格局為基礎,保留老成都 “千年少城” 的建筑風貌,青磚黛瓦、古色古香的院落,搭配川劇變臉、蜀繡等非遺文化展示和體驗活動,讓歷史文化在現代商業氛圍中煥發新生。此外,青羊區的琴臺路,以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為文化內核,打造特色文化街區,道路兩旁的漢代仿古建筑、詩詞碑刻,將歷史文化融入街道景觀,成為市民和游客感受成都歷史的窗口,增強了城市的文化辨識度。 2. 融合生態理念,打造宜居環境 在社區和街道設計中,成都積極踐行生態優先理念。成華區的東郊記憶,由老工業廠房改造而成,保留工業遺跡的同時,大量植入綠植景觀,形成工業風與自然生態融合的獨特空間。園區內設置生態步道、休憩綠地,讓市民在感受工業文化魅力的同時,享受綠色生態帶來的舒適與愜意。又如高新區的鐵像寺水街,依水而建,通過水系景觀營造、濱水綠植搭配,打造出 “小橋流水人家” 的江南韻味,將生態景觀與商業、文化空間有機結合,為居民提供休閑放松的好去處,提升了社區和街道的宜居品質。 3. 聚焦人文關懷,提升服務功能 成都社區文化建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,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體驗。武侯區的玉林東路社區,打造 “社區鄰里中心”,整合文化活動、便民服務、養老托幼等多種功能。鄰里中心設置圖書閱覽室、老年活動室、兒童樂園等設施,定期舉辦社區文化沙龍、親子活動,為居民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,增強社區凝聚力。在街道文化設計上,增加無障礙設施、公共座椅、街頭智慧書屋等便民設施,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,讓街道不僅是通行空間,更是充滿人文關懷的生活空間。 4. 推動文旅融合,促進經濟發展 成都將社區與街道文化建設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,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。錦里古街依托武侯祠的歷史文化資源,打造集文化展示、旅游觀光、特色美食、民俗體驗于一體的文旅街區。街道上的三國主題文化表演、傳統手工藝品售賣,吸引大量游客,帶動周邊商業發展。此外,春熙路商圈通過舉辦時尚文化活動、藝術展覽,將商業購物與文化體驗相結合,提升商圈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,推動文旅消費升級,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。 成都通過對歷史文化的傳承、生態理念的融合、人文關懷的落實以及文旅產業的推動,在社區文化建設和街道文化設計上取得顯著成效,為城市文化發展和品質提升提供了優秀范例,也為其他城市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。 |
|
|
